心理咨询师不可逃避的8个障碍
在成为一名独立的、成熟的咨询师之前
无法避免失误
每一位咨询师必须小心谨慎地工作,不断的反省与觉察,因为他知道,他的任何一点疏忽,都可能给当事人造成影响。
曾经遇到一个来访者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扰,前来寻求心理咨询。
探索发现,当事人与人交往中过多隐藏,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,造成情绪压抑,以至内在动力受损,失掉了对生活的追求,变得心灰意懒,但又心有不甘。
他的应对策略和冲突是:反复对自己说“生活就是这样的”,但又无法让自己“随波逐流”。
长期处理不了的困惑,使他对咨询师有一个强烈期待:给他一个答案,把问题一下子解决掉。
我的疏忽在于,没有专门跟他讨论他对心理咨询的期待,只是专注于去了解当事人的生活,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事人变得有些焦急起来,渐渐失掉谈话的兴趣,语气中开始出现拒抗的意味。
原因是,他所期待的答案一直没有出现。
受到当事人的情绪的影响,作为新手咨询师的我转而试图去应付他的期待,如,花时间分析问题,做出结论性的解释,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,提供应对方法……
第一次咨询就这样结束了。
结束之后我才意识到,一件遗憾的事己经无可挽救地发生了。
当事人离开咨询室时,他的神态简直是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”。
当时的我在督导之后才明白,原来回应来访者当下的期待是最重要的,坦然面对来访者的期待,承认自己没办法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掉才是真实的。
而来访者也可以在这样的回应中感觉到,原来不完美也是可以的,才有可能愿意继续留在咨询中一起探索未来的道路。
最深的遗憾来自那些
“骄傲”、“固执”甚至有人格障碍的父母
在研究统计方面,没有确切数据显示父母的人格障碍与孩子的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,但我在临床经验中却大量发现这样的情况:
父母对孩子的极端控制,以及孩子在控制之下的苦苦挣扎。
而且,控制总以爱的名义进行,或者与爱混为一团,甚至会穿上一件宗教的神圣外衣——实际上是病态的宗教狂热。
许多情况是:不管孩子怎样苦苦挣扎,都未能挣脱父母的如来佛掌心。
从小到大,他们的内心渗透了威胁与恐惧,渐渐习惯于被控制,而又不自觉。
如同那个自幼被一根细绳拴着的象,后来长大了,体力变得强大,依然挣不脱那根细绳。
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压抑,从来没有适当的坚持,这可能导致症状性的反叛。
如果说成长性的坚持是为了成为自己,症状性的反叛则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行为——不知道怎样成为自己以至于要毁掉自己。
这时,父母惊呆了,一直很顺从的孩子身上爆发的反叛行为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。
他们可能会一下子从习惯于强制孩子跑到另一个极端,变成对孩子小心翼翼,百依百顺,生怕会惹孩子发火。
与此同时,他们的孩子仿佛一下子发现了反制父母的法宝,可能会发展这种极端的反叛情绪与行为。
仿佛一切都颠倒了,这时父母反而要受许多无谓的苦,为他们长期的“执迷不悟”付出代价。
一个咨询师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遗憾:孩子的问题不难处理,父母的问题却让人头疼,乃至无奈。
心理咨询需要收费
这是必要的
原因如下,这是一种专业或职业性质的服务,需要一定的收费来维持;通过付费,来访者学会尊重别人的专业与劳动:
因为有所付出,来访者会更加有动力去成长。
但是,心理咨询的收费不是绝对的。
如果心理咨询成为完全以金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,贫穷人会被排除在它的服务之外。
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一就是,有钱人享有太多的资源,穷人受到太多的剥夺。
心理咨询不能只为富人提供帮助,而让穷人忍着过下去。
因此,直面在收费的同时,坚持为贫穷的人留下一个空间——按其申请,提供相应的费用减免。
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我们的遗憾:穷人不仅没有钱,也常常没有信心——
世界上有许多因素损害着穷人的信心,因而不敢相信,也不敢前来叩门,结果还是丧失掉本来可以得到的机会。
他们的问题持续存在,生命和生活的资源就少而又少了。
咨询师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一个普遍的遗憾:有的,还多多加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失掉了。
心理咨询帮不了所有的人
患得患失的人,内心有太多的担心和猜疑,出现心理困难的时候,想接受心理咨询,又怕花钱,怕得不偿失,怕失掉面子……
对于疑虑过深的人,即使为其提供免费服务,他们仍然会疑神疑鬼,难以从心理咨询获得帮助。
有一位三十岁的青年,从小到大,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他的生活与发展。
若干年前,他试图寻求心理咨询,但对当时100元的收费顾虑重重。
有一次找到一个特别的理由,跟咨询师免费谈了一次,如同得了便宜,此后亦不再来。
三年后,他又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,但通了几次电话,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花钱而作罢。
几年过去了,当事人再度出现,他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,反复在电话里谈来谈去,为自己到底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纠缠不休。
最终,他接受了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次正式面谈,因为付了费,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急切地想大捞一把而归,此后又消失了。
他就这样耽误下去,付出的代价是变得越来越不堪的人生。
记得幼年时期外婆说文解字:“舍得,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”
这位青年的情况是:不能舍,也便无所得。
心理咨询本来是一项好的专业资源,对他却形同虚设。
面对这种情况,咨询师只能遵从“来者不拒,去者不追”的原则,感慨大于遗憾吧。
(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请联系删除)